别名 | |
处方来源 | 清·《重订通俗伤寒论》。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黄芩、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生枳壳。 |
加减 | |
功效 |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主治 |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顺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弦滑者。用于治疗疟疾,急慢性胆囊炎,高热,周期性发热,感染性疾病等。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
用药禁忌 | 忌辛辣、刺激、油腻饮食。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高热应用本方加减:青蒿6-30g,竹茹12g,制半夏8g,茯苓10g,黄芩6-10g,枳壳5-10g,陈皮5-10g,碧玉散(滑石12g,青黛6g,甘草3g)。日1剂水煎服。治疗高热34例,病程最长2.5月,最短8日,平均在半个月以上;发热均在38.5-41℃之间波动。结果:服药1-3剂即可退热。 |
药理作用 | 有抗疟,利胆,抗菌,解热等作用。 1.抗疟:青蒿及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对动物疟、人疟均有显著的抗疟作用,给药后控制疟疾症状和疟原虫阴转速度比氯喹快。 2. 利胆:陈皮、黄芩、青蒿有增加胆外排泄和降低胆红素的作用。 3.抗菌:黄芩、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抗菌作用。此外,茯苓、甘草、陈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4.解热:黄芩及甘草具有解热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