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汉·张仲景《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减。《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
剂型 | 注射剂 |
药物组成 | 茵陈、栀子、黄芩等。 |
加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
主治 | 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新生儿ABO型溶血性黄疸及重症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次10-20ml,加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肌肉注射,日2-4ml.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静滴、肌注本品偶可引起严重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
临床应用 | 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55例中,男性42例,女性13例;诊断标准为全国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谈会纪要中所载的标准。结果:显效(黄疸完全消退,SALT正常,肝脏缩小或质地变软)11例;有效(黄疸明显消退,SALT降低)35例;无效(黄疸、SALT和肝脏肿大无变化或变化甚微)6例;恶化(黄疸加深,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变硬,SALT升高)3例。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保肝、利胆退黄,增强免疫机能及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作用。 1.保肝、利胆退黄:静脉注射本品306mg/kg、612mg/kg,灌胃本品 763mg/kg、1522mg/kg、3043mg/kg,日每次,连用2天,均能显著降低CCI4中毒小鼠ALT、TBIL值,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静脉注射本品612mg/kg,灌服本品763mg/kg、3043mg/kg,日每次,连续2天,能显著降低中毒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灌胃本品1017mg/kg、4058mg/kg,静注本品714mg/kg,日每次,连续2天,能显著降低硫代乙酰胺中毒小鼠的血清ALT、AST。灌胃本品2000mg/kg、4000mg/kg,静脉注射本品760mg/kg,日每次,连续3日,均可显著降低异硫氰酸-〕-萘酯(NIT)中毒小鼠的TBIL、DBIL、AST、ALT,减少NIT中毒小鼠的灶性坏死。家兔灌胃由绵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组成的大黄煎剂20mg/kg,日1次,连续3日,能使血浆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且本药组血浆总胆红素下降一半的时间,较苯巴比妥组缩短26.98%,表明本药具有促进血浆总胆红素排泄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由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组成的茵栀黄注射液30ml/kg,每日1次,连续3日,能使血浆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血浆间接脸红素明显减少,肝总胆红素明显增加,提示本药具有改变肝胆红素的代谢,增强肝对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达到退黄的作用。 2.增强免疫机能;静脉注射本品 635mg/kg,口服本品600mg/kg、1200mg/kg、2400mg/kg,日每次,连续5日,均能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与吞噬指数,表明本品可增强免疫机能。 3.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栀子、金银花、茵陈均有较广的抗菌谱。黄芩对伤寒、痢疾、绿脓、百日咳等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栀子对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脑膜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尚可杀灭钩端螺旋体。茵陈对金葡菌,大肠杆菌及痢疾、伤寒、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家兔实验性发热有强烈的解热作用,对肝炎病毒和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对伤寒、百日咳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等有强烈的抗菌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