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明·《伤寒六书》。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石膏。 |
加减 | 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夏、秋去之,加苏叶。 |
功效 | 解肌清热。 |
主治 | 外感风寒,寒郁化热,症见表证未解,恶寒渐轻,里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苦薄黄,脉浮微洪者。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
用药禁忌 | 1.凡太阳表证末入阳明经者,不宜用,恐其引邪入里。 2.《医学心悟》有柴葛解肌汤,系本方去羌活、白芷、桔梗、石膏、姜、枣,加知母、生地、丹皮,主治春温夏热之病。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小儿外感发热:用本方加减:柴胡、葛根各5-15g,黄芩6-12g,羌活、白芷、白芍、桔梗、地骨皮各5-10g,石膏10-30g,甘草3-6g。咳嗽加瓜蒌皮、炙桑白皮;咽痛加山豆根、板蓝根;食滞加槟榔、鸡内金;腹泻加黄连、车前子;便干加大黄、杏仁。水煎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74例,其中男383例,女491例;年龄1日以内187例,1-10岁581例,10岁以上106例;体温在38-39℃者212例,39.1-40℃者526例,40℃以上者136例;发热1日以内者145例,2-3日者487例,3日以上者242例。结果:服药后,492例速效(药后1日内体温降至正常);277例良效(服药后2日内体温降至正常);99例显效(服药后3日内体温降至正常);6例无效(服药后3日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99.3%。 |
药理作用 | 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和促进体液抗体的产生。 1.解热:柴葛解肌汤口饲家兔,对内毒素诱致的发热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对内生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诱发的发热也有显著解热作用。伴随柴葛解肌汤的解热,脑脊液中的cAMP含量下降。环核苷酸是一种中枢发热介质,推测其解热机制与中枢组织中环核苷酸含量变化有关。 2. 镇静:以13.5g/kg剂量口饲小鼠,90分钟后自主活动数明显减少,维持2小时以上。 3.镇痛:以小鼠热板法实验表明,小鼠口饲13.5g/kg柴葛解肌汤后60分钟,痛阈值提高48.4%;90分钟后,提高74.2%。但在小鼠扭体实验中,口饲等剂量柴葛解肌汤后半小时,镇痛率仅28.6%。 4.诱生体液抗体的产生:以内毒素作抗原注射小鼠,于第2次给予抗原后口饲给予柴葛解肌汤5日,能显著促进动物血液中抗内毒素抗体效价的增高。 |
毒性试验 | 以90g/kg剂量的柴葛解肌汤一日内口饲2次,观察7日,未见动物异常。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