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6):347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五指毛桃根30g,白花蛇舌草15g,白背叶根30g,白芍15g,丹参20g。 |
加减 | 随症加药不超过2味。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病毒性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78例,男性59例,女19例;年龄9-50岁,平均26.5岁;治疗前病程8个月至1年7例,1-3年52例,4-5年10例,6-10年5例,10年以上4例。本组病例均按照1983年郑州会议论断标准,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5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8例。主要症状为疲乏、肝区痛、口干苦、失眠、纳呆、肝掌、蜘蛛痣等。中医辨证分型:肝气郁结40例,占51.3%;肝郁血瘀14例,占17.9%;脾虚11例,占14.1%;肝郁脾虚7例,占9%;肝肾明虚6例,占7.7%。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近期治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好转,肝脾缩小,肝功能尚有1-2项未恢复正常,但已接近正常(总胆红素<1.5mg%,TTT≤8U,SGPT≤150U);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肝功能较治疗前有进步;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果:临床近期治愈25例,占32.1%;显效7例,占9.O%;好转23例,占29.5%;总有效者55例,占70.5%。有效者中虚实夹杂者10例,占90.9%,实证34例,占65.4%;虚证11例,占73.3%。但经统计学处理各型之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好转,尤以疲乏、肝痛、肝大改变是显著(P<0.01)。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