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9,(2):101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何首乌30g,丹参30-60g川芎10-15g,当归10-20g,赤芍30-60g,生地15-30g,生山楂30g,桑椹子15g。 |
加减 | 头痛、头晕、头胀较重,血压较高者加怀牛膝30g,代赭石30g,钩藤15g,更枯草30g;舌强不灵或时有流涎加菖蒲15g,郁金15g;视物昏花明显者加石块明30g,枸杞子12g,菊花9g;肢体麻木者加干地龙12g,豨莶草30g;面部麻木者加僵蚕10g;肌肉抽跳者加白芍30g,木瓜30g;大便稀或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者加砂仁6g;有气虚症状者加黄芪15-30g。 |
功效 | |
主治 | 中风先兆。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中风先兆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40-49岁8例,50-59岁27例,60-69岁19例,70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为57.2岁;合并有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症21例;甘油三酯单项增高者10例,血清总胆固醇单项增高者6例,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增高者5例;有中风病家族史者13例;住院时间最长者86日,最短29日,平均住院54日。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值均比治疗前降低,除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流方程K值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意义(P<0.005-0.01);JB均值已降至正常范围(小于80)。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