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新中医1992,(2):27 |
剂型 | 散剂 |
药物组成 | 制僵蚕10g,甜葶苈10g,皂荚(刮去皮醋炙)6g,制全蝎5g,蜈蚣5g,蝉蜕9g,地龙干15g,天竺黄15g,牛黄米(即牛苦胆浸泡谷米,阴干入药)25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百日咳。 |
制备方法 | 诸药焙干研极细末,高压蒸半小时,包装备用。 |
用法用量 | 1岁以下每次0.5g,2岁以下1g,3岁以下1.5g,3岁以上2g,均日3次,开水或喂奶时冲服,15日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百日咳138例,男61例,女77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8岁;病程短则10日以内,长则达60日以上。均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鸡鸣样深吸气吼声等特征,其中有不同程度发热者24例,眼睑面部浮肿者102例,鼻、结膜下出血者63例,舌系带糜烂者32例,肺门与基底部可听到鼾声者27例,并发肺炎,双肺中、小水泡音,呈点片状小叶阴影者16例,出现窒息抽风者1例。结果:发热者24例,治后2-4日退热者21例。痉咳症状在10日内消失者84例,15日内消失48例,其中眼睑、面部浮肿、舌系带糜烂及鼻、结膜下出血者,均在15日内随咳止而减轻或消失。有鼾声者27例,5-15日消失者26例;有中、小水泡音者7例,7-15日消失者5例。1例于痉咳时窒息、抽风,治后14日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95.7%。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