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湖北中医杂志1990,(1):21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柴胡10g,炒白芍15g,当归20g,枳壳10g,制香附12g,川芎10g,白术12g,云苓15g,炙甘草6g。
|
加减 |
若痛且泻,食少乏力,加陈皮、党参;舌红,苔黄,心烦口渴,加丹皮10g,栀子10g;带下稠黄,苔腻,脉濡数,加黄连6g,黄柏10g;腰酸耳鸣,脉细弱,加山萸肉12g,巴戟15g;小腹冷痛,温熨则舒,加熟附片9g,肉桂5g;痛而且胀,引连胁乳,加元胡10g,川楝子10g;痛处固定,经色紫黯有块,加五灵脂10g,蒲黄12g;经后绵绵作痛,面色(白光)白.神疲,加熟地20g,黄芪30g,益母草15g;痛如针刺,剧烈难忍,加桃仁12g,丹参20g。
|
功效 |
|
主治 |
痛经。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于行经前1周开始,疼痛剧烈时,日2剂,煎成混兑,昼夜3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痛经41例均为女性。年龄14-38岁。病程2个月至11年。结果:以经期或行经前后疼痛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者为痊愈,共13例;以经期或行经前后疼痛大减,可以进行正常的劳作为显效,共25例;以疼痛减轻,全身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者为进步,共3例。其中疗程最长者4个月,最短者1周。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