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辽宁中医杂志1990,(3):16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熟地15g,茯苓15g,杏仁10g,泽泻15g,黄芪30g,太子参20g,炒白术15g,桂枝10g,水蛭15g,益母草25g,熟附子10g,甘草7.5g。
|
加减 |
兼风寒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川羌活;兼风热表证者加双花、薄荷、牛蒡子;血尿重者加汉三七粉(冲服)、白茅根;湿热重者去附子加黄柏、萆薢、丝瓜络;浮肿重者加大腹皮、猪苓、黄瓜皮;大便秘者加牵牛子;瘀血内阻较重者加蛰虫、桃仁;阴虚者去附子加知母、丹皮;肾阳虚者加肉苁蓉、巴戟;舌苔厚腻者加茵陈、藿香;贫血重者加阿胶、鹿角胶。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02例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3岁,以15-40岁为多,共71例。其中慢性肾炎(普通型)68例,慢性肾炎肾病型34例;病程1-2年者46例,2-3年者28例,3-4年者13例,5年以上者15例。诊断参照1977年北戴河全国部分省市肾病座谈会制定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普通型)、慢性肾炎肾病型诊断标准。结果:症状与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2g,尿沉渣计数正常为完全缓解,共39例,占38.2%;症状与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0g,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为基本缓解,共44例,占43.1%;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中一项或多项明显好转,但未达到基本缓解标准(其它指标改善而肾功能恶化者不在此例)为好转,共11例,占10.8%;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共8例,占7.9%;总有效率为92.l%。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