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602
|
剂型 |
散剂
|
药物组成 |
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苏梗、白芍、香附、白芨、甘草等。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慢性胃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次5-7g,日3次,饭后2小时冲服。2-4个月为1个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组肠化138例、(男100例,女38例),不典型增生104例(男86例,女18例);对照组肠化146例(男104例,女42例),不典型增生97例(男83例,女14例)。对照组以胃得安、益胃平(常规量)进行治疗,疗程同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21-72岁。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完全消失。好转:由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治疗后无改变。加重:由轻度转为中度或重度,或由中度转为重度。结果:①治疗后肠化的变化:治疗组治愈86例中,2个月治愈者8例,3个月治愈者43例,4个月治愈者35例;对照组治愈35例疗程均在3个月以上。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治疗后不典型增生的变化:治疗组治愈的82例中;2个月治愈者6例,3个月治愈者41例,4个月治愈者35例;对照组治愈13例疗程均在3个月以上。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相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治疗后症状改变情况:治疗组242例中,治愈、好转、无效(例%)分别为161例(66.53%)、57(23.55%)及24(9.92%),有效率为90.1%;对照组227例分别为153(67.4%)、52(22.9%)及22(9.7%),有效率为90.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药理作用 |
急性毒性试验,给10只小白鼠服药7日;长期毒性试验,给160只大白鼠服药6个月。于用药前、后各组动物均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于处死后取心、肝、脾、肺、肾、胃及十二指肠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用药后的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本方经急性和长期毒性动物试验均无毒性反应。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试验等亦无异常发现。临床应用除少数患者服后上腹部不适或口干外,余无其它不良反应。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