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87,2(1):9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代赭石(先煎)30-70g,旋覆花(包煎)10-15g,怀牛膝15一30g,大黄(后下)6-10g,火麻仁145-30g,生地12-25g,当归12-25g,川芎3-9g,赤芍10-20g,白茅根30-60g。
|
加减 |
肺经热盛,血色鲜红,点滴而出,身热,脉浮数,去麻仁、生地、川芎,加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胃热炽盛,口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大而数,去麻仁,加石膏、芒硝;肝火上逆,头痛头晕,胸胁若满,急躁易怒,去当归、川芎,加龙胆草、黄芩、柴胡;肝肾阴虚,鼻衄不时举发,长久不愈,血色红量不多,腰膝酸炊,舌红少津,脉细而数。加熟地、丹皮、寄生、旱莲草;气血两亏脾不统血,鼻衄时作时止,缠绵不愈,血色淡红,面色无华,脉虚弱无力加黄芪、党参、白术、大枣。
|
功效 |
|
主治 |
鼻衄。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鼻衄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者为64岁;其中干燥性鼻炎17例,鼻中隔偏曲4例,高血压6例,动脉硬化3例,鼻中隔粘膜糜烂及溃疡23例,贫血3例;黎特氏区出血48例,鼻腔中段出血3例,鼻腔顶部出血5例;鼻衄时间:30日以内20例,31-60日16例,61-90日17例,90日-1年1例,1年以上2例。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半月以内,鼻衄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鼻腔检查出血性病变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半月后出血次数及每次出血量较治前减少1/2以上;无效:治疗半月出血无改善。结果:痊愈46例,显效7例,好转3例。治愈天数最短3日,最长15日,平均6.7日。显效与好转的10例又配合鼻腔局部病变处封闭、烧灼等疗法,也在1月内痊愈。临床观察本方对干燥性鼻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所致鼻衄、鼻腔顶部及中段的出血有较好效果,而对鼻中隔偏曲及粘膜糜烂溃疡和黎特氏区出血疗效较差。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