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医药学报1993,8(增刊):43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制香附9g,酒元胡9g,川楝子9g,广木香6g,郁金9g,蒲公英12g,炒白术9g,炒枳壳6g,炒白芍12g,炙甘草6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胃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胃炎2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37例,萎缩性胃炎99例,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前者15例,后者38例;男性114例,女性1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1岁;病程长者30余年,最短为1个月。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胃脘痛止,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等检查恢复正常;好转:胃痛缓解,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好转;无效:胃痛反复发作。结果:单纯性浅表性胃炎122例中痊愈91例,好转24例,无效7例;伴肠化生15例中痊愈4例,好转9例,无效2例;单纯萎缩性胃炎61例中痊愈26例,好转31例,无效4例;伴肠化生38例中痊愈12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1%。 又以本方炒香附9g,酒延胡9g,川楝子9g,郁金9g,炒白术9g,蒲公英12g,炒白芍12g,广木香6g,炒枳壳6g,炙甘草6g。治疗胃脘痛,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2g,黄芪15g;脘痛膏温者加桂枝9g,良美9g;呕恶泛酸者,去芍药、甘草,加炒竹茹6g、煅瓦楞子15g;心烦嘈杂者加沙参10g,麦冬9g,玉竹9g;胃纳不振者加鸡内金9g;炒谷芽12g;大便干结者去木香,加瓜蒌仁15g、桃仁9g,每日1剂,清水煎2服,上下午各1次。观察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均按照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疗效标准评定,结果:痊愈47例,好转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5%。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