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406
|
剂型 |
膏剂
|
药物组成 |
皂角、白芥子、诃子肉、辛荑等。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喘咳病。
|
制备方法 |
上药烘干,研粗末备用。春季以鲜荆芥汁调敷,夏季以鲜薄荷汁调敷,秋季以椒目油调敷,冬季以鲜生姜汁调敷。
|
用法用量 |
视病情需要选取背俞穴。每穴取蚕豆大小药糊敷上。24小时后取下,7-10日后如法再敷,3次为1疗程。视具体情况再行下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喘咳病970例中,男573例,女397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7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6年。诊断标准: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订的《哮喘病诊断标准》和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制订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诊断。疗效标准:参考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订的哮喘病疗效评定标准。结果:经1987-1992年5年间观察,总有效率,为89%。其中临床控制153例,占15.7%;显效442例,占45.5%;好转272例,占27.9%;无效103例,占11%。
|
药理作用 |
将豚鼠置于引喘装置玻璃罩内,以0.4%磷酶组胺溶液喷雾10秒,记录喘倒抽搐时间,筛选出13只豚鼠供实验。3日后再以上法正式引喘,分别记录始喘时、喘倒时、恢复时(皆从开始喷雾时算起)。次日,贴近动物皮肤剪去其背部两肩胛骨中心之毛约1.5×2cm,取鲜姜汁调和之药糊如蚕豆粒大小敷于该处,胶布固定,连续4日,停药2日后,如上法再引喘,对比敷药前后情况。结果表明:本药对组胺引起的整体豚鼠哮喘模型可明显延长潜喘期,缩短恢复期,提高动物对缺氧的耐受力,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