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辽宁中医杂志1992,(12):29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苏梗10g,藿梗10g,煨木香10g,焦白术10g,茯苓10g,扁豆衣10g,炙藕节10g,炒竹茹10g,煨葛根5g,陈皮5g,蔻仁3g。
|
加减 |
发热、口渴、舌红者加银花10g,生石膏30g(包煎);大便色绿夹有泡沫,肠鸣漉漉,阵发哭闹或腹痛者加防风炭10g;大便粘腻色黄,肛周皮肤发红,大便常规见有白细胞者加炒黄芩、马齿苋30g;腹胀、嗳气、大便夹有不消化残渣者加焦楂曲各10g;久泻色绿,大便水分较多,舌淡红者加炮姜炭3g;口干唇燥,尿少,舌红少苔者去苏梗、藿梗、陈皮加乌梅、石斛各10g;见矢气或小便时均有大便滑出或暴泻次数频量多者去苏梗、藿梗、蔻仁,加诃子、石榴皮各10g;久泻、大便鸭溏,次数或多或少,腹软,舌淡红者去苏梗、藿梗加太子参10g。
|
功效 |
|
主治 |
小儿泄泻。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或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小儿泄泻256例中,男141例,女115例;年龄最小3月,最大7岁;发病在夏秋172例,冬春84例;全部病例均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1988年颁布的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和辨证分类。结果: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为痊愈,共232例;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为好转,共19例;大使次数及水分减少,或症状加重后再用其它方法治愈为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为98%。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