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陕西中医1986,7(2):76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桑白皮15g,代赭石15g,生地15g,炭川15g,牛膝15g,炒白芍15g,白薇15g,当归身10g,粉丹皮10g,炒黄芩10g,焦山栀10g,白茅根30g。 |
加减 | 若血虚效甚加熟地;火盛者加重黄芩、山栀用量;亢盛或气逆甚者重用代赭石、牛膝,并加生牡蛎;头痛重而伴鼻窍不利者加白芷、辛荑;伴五心烦热、骨蒸盗汗加地骨皮、知母;心悸多梦、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出血较多加阿胶、仙鹤草、藕节炭;气虚明显加党参。 |
功效 | |
主治 | 鼻衄。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在每次服药后以静卧2小时为宜。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所治鼻衄30例,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又用本方加焦白术、麦门冬、地骨皮各15g,荆芥炭各10g,治疗鼻衄66例。其加减如下:气阴两虚加党参、百合;阴盛火旺加沙参、知母、黄柏;阴虚血热加玄参、白薇、阿胶;肝火刑金加青黛;连翘、炒地榆;肝阳上亢加生龙牡;邪郁肺络加连翘、桔梗、生甘草;出血甚重加阿胶、藕节炭、棕桐炭。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凉服。在本组66例中,男41例,女25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病程3日至5年以上。结果:治疗后鼻衄止,伴随症状消失,半年以内未复发为痊愈,共52例;鼻出血止,伴随症消失,但半年内有复发为显效,共10例;鼻出血及伴随症状减轻,半年以内反复发作为好转,共4例;鼻衄及伴随症状均无减轻为无效;总有效率为100%。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