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黑龙江中医药1982,(4):29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红大戟15g,甘遂15g,白芥子15g,朱砂1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淋巴结核。
|
制备方法 |
上药干燥后粉碎去渣剩50g左右药物,调匀制成黄豆粒大的蜜丸,每丸含大戟、甘遂、白芥子各0.11-0.14g,含朱砂0.07-0.09g。每丸含混合药粉0.4-0.5g。
|
用法用量 |
成人剂量每次服1-2丸。体质较好或病情较重者,可增至每次3丸。日服3次,饭后服为宜。小儿可根据年龄不同而酌情减量。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血象和血沉恢复正常,X线检查纵膈和肺门阴影正常或有散在点状钙化阴影;好转:自觉症状减轻,血象、血沉正常,肿大淋巴结经X线检查可见肺门或纵膈原来增大的原影缩小,且阴影密度有所增加,边缘转清楚,但经治6个月未愈者;无效:病情与治疗前无改善或进展者。结果:支气管旁淋巴结核54例,治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颈部淋巴结核26例,治愈24例,无效2例;颌下淋巴结核12例,治愈11例,无效1例;腹股内淋巴结核2例均治愈,腋下淋巴结核1例治愈。
|
药理作用 |
①控涎丹对豚鼠整体平喘及形态学观察:雄性豚鼠,分成控涎丹、氨茶碱、生理盐水组,以2%氯化乙酰胆碱和0.4%磷酸组织胺(2:l)超声雾化,测定每只豚鼠引喘时间,并分别观察控涎丹对豚鼠的平喘作用,豚鼠处死后,观察控涎丹对豚鼠支气管粘膜上皮作用。结果:控涎丹与其它2组比较,灌胃后,豚鼠的引喘潜伏时间显著延长。③控涎丹对小鼠排痰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排痰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排痰作用增强。③控诞丹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的影响;实验表明本方混悬液灌胃无明显抑炎效果,外涂则有显著作用,脂溶性乳浊液灌胃抑炎效果明显。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