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浙江中医杂志1977,3(2):19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黄毛耳草30g,猕猴桃根30g,虎刺30g,紫金牛12g,江南卷柏9g,生栀子15g。 |
加减 |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加垂盆草30g,野白果18g;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去卷柏、生栀子,加丹参9g,地耳草12g,鸡眼草15g;迁延型肝炎,加半枝莲12g,阴行草12g,金樱子根30g;小儿患者(不论何型)酌减剂量,另加兰香草根6g,茵陈9g;肝区疼痛者,加红木香9g,制香附9g;食欲减退,舌苔黄腻者,加生山楂根12g;肝肿大者,加泽兰12g,六月雪12g;有腹水者,加腹水草12g。 |
功效 | |
主治 | 病毒性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连服1-3个月。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病毒性肝炎362例中,急性肝炎281例,迁延性肝炎39例,慢性肝炎42例。其中男性307例,女性55例;年龄6-52岁;病程最短的半个月,最长11年。结果: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肝区无隐痛和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288例,占79.6%;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3项或2项好转,或其中1项明显好转)66例,占l8.2%;无效(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无好转)8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其中急性肝炎疗效尤为有显,281例中,245例显效,33例好转,3例无效,有效率为99.3%。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