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18
|
剂型 |
散剂
|
药物组成 |
夏枯草30g,菊花30g,淡竹叶30g,谷精草30g(切碎),黄芩30g,白芷30g,川芎30g,当归30g,丹参30g,各为粗末,筛除粉尘。防风20g,牛膝20g,钩藤20g,薄荷20g,透骨草20g,决明子20g,细辛3g,藁本20g,冰片3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脑血管病,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眩晕症。
|
制备方法 |
上药研极细末。
|
用法用量 |
上药分别装火帽带(长50cm,宽8cm)和帽盖(呈圆形,直径15cm)中,或用菊花60g,白芷60g水煎液泡2小时后,加热或冰冻外用。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脑血管病,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眩晕症800例中,男520例,女28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1岁,平均46岁;病程最长19年,最短5周;其中脑血管疾病36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270例,神经衰弱100例,眩晕症50例。结果:脑血管疾病260例中,显效200例,有效5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96%;其中脑血栓形成100例,显效7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5%。血管性头痛270例中,痊愈110例,显效50例,减轻80例,无效30例,有效率为89%。神经衰弱100例中,痊愈50例,好转3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85%。眩晕高血压50例中,痊愈10例,好转3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0%。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