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四川中医1986,4(5):81 |
剂型 | 糖浆剂 |
药物组成 | 金银花20g,大青叶20g,荆芥12g,薄荷12g,桔梗12g,藿香12g,神曲12g,蝉衣12g,芦根30g,甘草9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小儿外感热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1岁以下者日服90ml,2-4岁口服120ml,大于5岁者日服180ml。药后体温不退者,剂量增加1/3-1/2,至体温下降再恢复原剂量。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小儿外感热病200例,男118例,女8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4岁;病程最短1日,最长3日以上。疗效标准:药后1日内体温降至正常者为速效;2日降至正常者为显效;3日降至正常者为良效;4日降至正常者为有效;药后36小时体温不减或服药后第4日体温仍有反跳者为无效。结果:速效124例,占62%;显效53例,占26.5%;良效16例,占8%;有效6例,占3%;无效1例。占0.5%;总有效率为99.5%。 又用本方治疗小儿高热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个半月,最大9岁;体温均在39℃以上;发热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4日。结果:服药后1日以内体温降至正常者为速效,共12例,占30%;2日降至正常者为显效,共16例,占40%;3日降至正常者为良效,共6例,占15%;4日降至正常者为有效,共4例,占10%;服药后36小时体温不减为无效,共2例,占5%;总有效率达95%。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