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药学报1989,(6):24-25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益母草、丹皮、白茅根、蒲黄、牛膝、槐花、山楂、生地。 |
加减 | 初期(1周内)热重时加双花、蒲公英、连翘;浮肿消退后,尿蛋白多可加黄芪。 |
功效 | |
主治 | 急性肾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3次服,3个月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急性肾炎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对照组23例。疗效标准以1979年《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建议》和《儿科学》为依据。痊愈: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均消失,浮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离心尿镜下红细胞<3/高倍视野;好转:肉眼血尿、蛋白尿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离心尿镜下红细胞<20/高倍视野;无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中,有1项或1项以上无改善者。结果:观察组1月内痊愈1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1月内痊愈4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6.95%。两组利尿消肿作用均好,有效率为100%,但平均消退时间,观察组(5.17±3.276日)优于对照组(7.53±4.23日),经t检验两者无数差异显著(P<0.05)。祛瘀止血汤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尤其对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有显著作用。两组均能使血常规恢复到正常水平。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