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9,(6):339
|
剂型 |
合剂
|
药物组成 |
板蓝根15g,黄芩15g,鱼腥草20g,银花15g,牛蒡子15g,大黄5g,防风15g,荆芥15g,葛根15g,柴胡15g,生石膏2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病毒感染性疾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浓煎至200ml,乳儿每次20ml,幼儿每次30ml,日2-3次灌肠,灌肠前药液加温至37℃左右,缓慢灌入,保留灌肠,对照组病人用抗生素病毒灵、退热药及支持疗法。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选择病毒感染性疾病72例,按随机抽样原则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人男性各21例,女性各15例;乳儿各24例,幼儿各12例;其中腺病毒肺炎各10例;呼吸道合病毒肺炎各8例;咽结膜热各6例;手足口病各6例;流感各6例。病程最短起病2日,最长7日,平均病程观察组5.1天,对照组3.3日。体温全部38.5℃以上。按中医辨证属于表热者观察组24例,对照组25例;属于里热者观察组12例,对照组11例;属于卫分病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气分病观察组12例,对照组13例;营分病观察组6例,对照组7例;血分病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两组病例在临床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对照组与观察组病人1天内退热者分别为12例、5例;2日内退热者分别为22例、11例;3日内退热者分别为31例、17例,3日内不退热者分别为5例、19例;平均热程分别为2.5±1.6日,4.2±2.8日,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1±1.9日、8.3±3.4日。以上各值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热退其它伴随症状观察组亦较对照组改善和消失为快,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