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江苏中医杂志1987,8(7):l |
剂型 | 冲剂 |
药物组成 | 藿香10g,香需6g,野菊花15g,青蒿1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
制备方法 | 上药制成冲剂,每瓶105g。 |
用法用量 | 每次15g,每6小时1次冲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59例,体温38-39℃者23例,39-40℃者33例,40℃以上者3例。结果:服药24-36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共27例;服药72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为有效,共30例;服药72小时以上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为无效。共2例;总有效率为96.6%;平均退热天数为1.2日。 又有报道:用藿香、青蒿各10g,陈香薷6g,野菊花15g,制成冲剂。首剂20g,以后每次15g,1日3次,开水冲服。治疗感冒发热305例,男118例,女157例。诊断标准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感冒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风寒型94例,风热型149例,寒包火型62例。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1988年10月)关于《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分为有效、无效。另设50例对照,按中医辨证论治给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风寒、风热、寒包火三型的有效率分别为94.68%、95.30%、96.77%,经统计学处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别,说明本方对这三型感冒的疗效极其相似,且对各型感冒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表明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退热时间快,优于对照组。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