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辽宁中医杂志1989,(11):21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黄芪2.5g,党参2.0g,丹参2.0g,川楝子2.0g,红花1.5g,川芎1.5g,没药1.5g,延胡索1.5g,乌药1.5g,砂仁1.5g,吴茱萸1.0g,黄连1.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胃炎。 |
制备方法 | 上药制成丸剂,每丸10g。 |
用法用量 | 每次1丸,日2次。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胃炎71例中,男56例,女15例;年龄在50-60岁59例,61岁以上12例;病程5-10年12例,10年以上59例。其中慢性浅表胃炎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疣状胃炎8例,伴肠上皮化生16例,伴不典型增生5例。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确诊。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显效,共34例,占47.9%;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为好转,共29例,占40.8%;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共8例,占11.3%;总有效率为88.7%。胃镜和胃粘膜病理复查疗效参考1982年重庆召开的胃炎诊治座谈会制订的纤维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诊断标准,将萎缩性胃炎及胃粘膜活检分为轻、中、重3组,治疗后病变改善达1级及1级以上为好转,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复查20例,胃镜象好转16例,占80%;无效4例,占20%。活体组织复查好转14例,占70%;无效6例,占30%。其中8例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有7例肠化生消失,有2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消失。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