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9,(1):43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百部10g,苏子10g,白芥10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冬花10g,紫菀10g,陈皮10g,半夏6g,甘草4g。 |
加减 | 风寒加麻黄、荆芥、防风,细辛;风热加石膏、前胡、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痰热加射干、瓜蒌、黄芩,或合用麻杏石甘汤;痰湿加苍术、厚朴、白前;体虚加党参、山药、扁豆、黄花、五味子;食滞纳呆加鸡内金、焦三仙;阴虚肺燥加沙参、玉竹、麦冬。 |
功效 | |
主治 | 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连服3-5剂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选择对象为临床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体征,并伴有哮喘,呼气延长,喉中痰鸣,肺部听诊以哮呜音为主,年龄在4岁以下,而无心力衰竭或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149例患儿随机分为咳喘汤治疗组75例和西药治疗组74例。咳喘汤组平均为1.5岁,西药组为16岁。咳喘汤组平均病程为9.8日,西药组为7.5日。咳喘汤组治疗前发热者21例(28%),西药组17例(23%),两组平均体温均为38.2℃。两组均有咳嗽频繁、哮喘、气促、痰呜,咯白色粘液痰或粘稠痰。肺部听诊,咳喘汤组呼吸高粗糙29例,啰音21例,哮呜音47例;西药组分别为15、19及26例。咳喘汤组白细胞总数15000/mm38例.5000-15000/mm359例>15000/mm38例。西药组分别为7、58及9例。两组部分病例均有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的X线改变。疗效标准:显效:体温退至正常,咳嗽哮喘、肺部啰音消失;好转:体温下降,咳嗽、哮喘减轻,肺部啰音减少;无效:经6-7日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咳喘组显效63例(184%),好转8例(10.7%),无效4例(5.3%);总有效率为94.7%。西药组显效45例(60.8%),好转10例(13.5%),无效19例(25.7%);总有效率94.7%。西药组显效45例(60.8%,好转10例(13.5%),无效19例(25.7%);总有效率为74.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01)。经分析.两组发热、咳嗽、哮喘、啰音和治愈天数的比较,咳喘汤组均明显优于西药组。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