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4(1):19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肝炎I号方:茵陈30g,焦山栀10g,生军(后下)10g,白花蛇舌草30g,绞股蓝30g,垂盆草30g,猪苓10g,茯苓10g,赤小豆30g。肝炎Ⅱ号方:茵陈30g,焦山栀10g,猪苓30g,茯苓30g,垂盆草30g,绞股蓝30g,姜半夏10g,泽泻10g,白术10g,赤小豆3克。肝炎Ⅲ号方:茵陈30g,垂盆草30g,紫丹参10g,赤芍10g,苡仁30g,红枣7枚。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甲型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热偏重者服Ⅰ号方,温偏重者服Ⅱ号方,日1剂水煎服,2周为1疗程。从第3周开始使用Ⅲ号方,日1剂水煎服,连服2-4周。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甲型肝炎307例,男183例,女124例;年龄14-60岁;病程1-7日者282例,7-20日者25例;均符合1984年南宁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其中黄疸指数高于正常者72例,谷丙转氨酶高于正常者307例,抗-HAVlgM阳性252例。结果:经2-6周治疗后,按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隔离期满,自觉症状缓解、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复查正常,经1-2周后复查仍正常者;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谷丙转氨酶在40-80单位之间,黄疸指数在7-15单位之间;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谷丙转氨酶仍在80单位以上,黄疸指数仍>15单位。结果:临床治愈者167例,治愈率为54.4%;好转者131例,占42.7%;无效者9例,占2.9%。平均治愈时间为16±4日,平均好转时间为28±7日。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