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2):24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柴胡6g,炒白术10g,制半夏10g,陈皮10g,白茯苓10g,板蓝根30g,田基黄15g,山豆根15g,虎杖15g,建曲12g,甘草5g,蔻仁5g。
|
加减 |
肝区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腹胀嗳气,加枳壳、木香;有黄疸者,加茵陈、炒山栀、炒黄柏;牙龈渗血者,加丹皮、茜草;低热不退者,加白薇、青蒿梗;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冲服);大便溏泄者,加炒扁豆、建莲子;厌油恶心者,加藿香、佩兰、姜半夏。
|
功效 |
|
主治 |
乙型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10岁以下儿童0.5剂,早晚分服,3个月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乙型肝炎300例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50岁以上;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以上。患者以两次检查HBsAg阳性,肝功能以SGPT升高为主。疗效标准:HBsAg两次转阴,肝功正常,症状消失者为显效;HBsAg阴性或滴度下降,肝功基本正常,症状大部分消失者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结果近期效果表明,显效86例,有效166例,无效48例。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