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0):7 |
剂型 | 口服液 |
药物组成 | 黄芩20g,柴胡20g,板蓝根60g,蒲公英60g,羌活20g,生甘草1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风热感冒,高热。 |
制备方法 | 上药制成合剂,每瓶200ml。 |
用法用量 | 日服3-4次,每次50ml。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1.风热感冒:本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7岁。诊断及疗效标准均依1972年7月全国防治慢性气管炎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结果: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8%。 2.高热:应用本方:柴胡15g,黄芩15g,羌活15g,板蓝根30-60g,蒲公英30-60g,银花10g,生草5g,若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加服生大黄7-2g(泡饮);腮腺炎加僵蚕10g,牛蒡子10g;上呼吸道感染加宣肺降气之品。一般煎取汁2000ml,每次30-80ml,6小时服1次。治疗高热患者62例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6个月至47岁;体温多在39-40℃之间;血常规检查18例血象升高,余44例血象基本正常。结果:全部病例于第3日症状缓解,平均2-3日痊愈。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