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陕西中医1984,5(2):13 |
剂型 | 注射剂 |
药物组成 | 丹参。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流行性出血热。 |
制备方法 | 制成注射液,每支10ml,含生药20g;或每支15ml,含生药30g。 |
用法用量 | 静脉滴注用。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3例中,男42例,女21例;最小者13岁,最大者69岁;病程2-3日13例,4-5日35例,6-7日15例。诊断与分型标准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的诊断分型建议》为依据,不加选择的对发热期、低休克期、少尿期及少尿向多尿移行阶段的患者进行观察。尿蛋白:+者5例,++者17例,+++者24例,++++者16例,共计62例;另1例为3期重叠,入院10小时死亡,一直无尿可查。DIC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因,Colman氏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确诊DIC者20例(其中2例未及抽血即死亡,实查18例),继发纤溶亢进者6例。从发热期至少尿向多尿移行阶段,丹参针10-15ml加入平衡盐液或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2次。休克期或伴有DIC倾向时,日用量可达80g。少尿期丹参针20-30ml加入2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滴,每日1次。含生药30g的药液须静滴2小时以上,不宜过快,否则有面红、胸闷、气急之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减慢速度可自行缓解。结果:以1979年病例作为对照组,与1980-1981年用丹参针的观察组对比,平均退热时间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1),少尿有明显差异(P<0.001),在观察组中无1例因尿毒症死亡。似可以说明丹参针对本病有较满意的效果。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