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78-1085年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麻黄(去根、节) 60g,陈皮(去瓢) 60g,乌药(去木)60g,白僵蚕(去丝、嘴、炒) 30g,川芎30g,枳壳(去瓤,麸炒) 30g,甘草(炒) 30g,白芷30g,桔梗30g,干姜(炮)15g。
|
加减 |
如四时伤寒,憎寒壮热,头前肢体倦怠,加葱白9cm。
|
功效 |
|
主治 |
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眩晕;瘫痪,语言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膈,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
|
制备方法 |
上为细末。
|
用法用量 |
每服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ml,温服。。
|
用药禁忌 |
孕妇不可服。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肩凝症:用本方:乌药10g,白芷10g,川芎10g,干姜10g,橘红10g,枳壳10g,桔梗10g,僵蚕10g,炙甘草10g,麻黄5g,元胡6g,生姜3g,日1剂水煎服,分2-3次服。妇女加黑荆芥10g。治疗肩凝症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在32-65岁;病程2日至2年。疗效标准;痊愈:肩臂疼痛消失,症状俱除,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后遗轻微症状,功能活动基本复常;无效:疼痛及症状减轻,但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结果:痊愈36例,占75%;好转10例,占20.8%;无效2例,占4.17%;总有效率达95.83%。服药最少者2剂,最多者21剂。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