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7,(2):116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麻黄15g,附子(先煎)20g,细辛5g,红参20g,丹参25g,麦冬15g,当归15g,郁金12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缓慢性心律失常。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8-67岁。其中确诊为冠心病23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9例,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4例,未明确诊断者14例。临床分型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例,单纯窦性心动过缓12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7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Ⅱ度Ⅰ型AVB8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Ⅱ度Ⅱ型AVB3例,Ⅲ度AVB7例。病窦综合征13例,均经阿托品试验证实(诊断标准依据1977年制定的北京地区病窦综合征诊断参考标准),其中合并Ⅱ度窦房传导阻滞者6例,窦性静止者2例,窦性心动过缓者5例。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制定,结果:病窦综合征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2例。单纯窦性心动过缓显效10例,有效2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Ⅰ度AVB显效5例,有效2例;合并Ⅱ度Ⅰ型AVB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合并Ⅱ度Ⅱ型AVB有效1例,无效2例;Ⅲ度AVB显效1例,有效4冽,无效2例。总计50例中,获显效24例(48%),有效19例(38%),无效7例(14%);总有效率为86%。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