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9,(12):743
|
剂型 |
汤剂;胶囊;膏剂
|
药物组成 |
汤剂:蜈蚣 2g,炙乌梢蛇 9g,全蝎3g,僵蚕 9g,地龙10g,蜣螂虫6g,炙豹骨6g(亦可用狗骨代替,先煎),露蜂房9g,老鹳草10g,制川乌2g,细辛3g,牛膝10g,制乳香6g,没药6g,当归10g,甘草6g。胶囊:在汤剂中加麝香0.3g,羊肝15g,海狗肾3g,生黄芪15g。膏剂:蜈蚣5g,炙乌梢蛇10g,全蝎5g,僵蚕10g,地龙10g,蜣螂虫10g,炙豹骨10g,露蜂房(炒黄)10g,麝香0.5g,蟾酥2g,冰片3g,细辛10g,牛膝10g,乳香10g,没药10g,马钱子10g,白芨20g,三七5g,大黄10g(麻油煎)。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汤剂:日1剂水煎分分3次服。胶囊:上药共为细末,装胶囊。服用剂量每次由1g逐日递增为6g,每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其余饭后服以减轻夜间关节病及次日晨僵。膏剂:上药共为细末(最后加麝香、冰片、蟾酥三种药粉),兑匀装瓶,封固备用。一般急性活动期用上药粉加陈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涂于关节患处,日1次。若慢性稳定期用肥生姜30g,鲜葱白带须30g,共捣为泥,混合上药粉,加适量黄酒调匀为糊膏状,外敷于关节患处,加绷带固定,3日换药1次。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30例,女 93例,男37例;年龄4-75岁;病程3个月至18年。疗效标准:临床基本治愈:关节疼痛基本消除,肿胀消退,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显效:关节疼痛、肿胀均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基本恢复,血沉恢复正常或略偏高,类风湿因子转阴,能进行轻微工作;进步: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度增大,血沉比治疗前有所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或仍为(+);无效: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好转。结果:临床基本治愈42例(32.4%),显效54例(41.5%),进步28例(21.5%),无效6例(4.6%);总有效率为95.4%。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