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7,(12):904
|
剂型 |
|
药物组成 |
乙肝Ⅰ号方:白花蛇舌草20-30g,生蒲黄12-15g,丹皮12-15g,桃仁6-12g,丹参12-30g,大黄9-15g,白茅根20-30g,葛根20-30g,升麻15-20g,黄芪9-12g;乙肝Ⅱ号方:黄芪15-30g,党参10-15g,菟丝子15-20g,淫羊藿12-15g,桑寄生15-20g,白芍15-20g,黄芩10-12g,白花蛇舌草15-20g,葛根15-20g,升麻10-15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乙型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用乙肝Ⅰ号方,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用乙肝Ⅱ号方。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例,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12-56岁;病程8个月至8年。本组病例均符合1983年郑州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其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6例,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39例。肝大者52例,脾大者32例,有蜘蛛痣者29例。 HBsAg均为(+)。临床疗效判定: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肝脾恢复至正常或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经2次复查无波动,停药后3个月无变化。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稳定不变,SGPT降至正常或不高于正常值的1倍,TTT≤8单位,TFT≤+,或已经基本治愈而于停药后3个月肝功能有轻微波动。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SGPT、TTT、TFT下降原指标的50%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HBsAg疗效标准:阴转:RPHA法连续2次阴转者(2次检查间隔时间不少于1个月)。近期阴转:至总结时止,只获得1次阴转者。滴度下降:RpHA法稀释度下降2-3个稀释度者。无效:HBsAg仍为(+),滴度下降不够上述标准或反上升者。结果: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基本治愈9例(34.6%),显效6例(23.1%),有效6例(23.1%),无效5例(19.2%)。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基本治愈12例(30.8%),显效10例(25.6%),有效13例(33.3%),无效4例(10.3%)。HBsAg的变化:阴转11例(16.9%),近期阴转12例(18.5%),滴度下降19例(29.2%),无效23例(35.4%)。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