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密蒙花80g,蒺藜(盐炒)60g,菊花20g,木贼80g,蛇蜕12g,蝉蜕20g,荆芥稳40g,蔓荆子80g,薄荷20g,当归60g,川芎60g,黄连20g,地骨皮40g,花椒28g,楮实子20g,天花粉24g,甘草12g。 |
加减 | |
功效 | 散风明目,消障退翳。 |
主治 | 用于日翳外障,视物不清,隐痛流泪。常用于治疗风热及肝热所致的外眼感染性目疾和白内障。 |
制备方法 |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丸重9g,每次1丸,日2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忌食辛辣食物。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抑菌,解热,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 1.抑菌:菊花、蒺藜、木贼、荆芥、薄荷、当归、川芎、黄连、地骨皮、天花粉、甘草有抑菌作用。 2.解热:菊花、蝉蜕、荆芥穗、薄荷、黄连、地骨皮、甘草有解热作用。 3.抑制醛糖还原酶:现代研究认为醛糖还原酶是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重要原因,密蒙花、蒺藜、菊花有明显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本品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4-30μm,外壁有刺,长3-5μm,具3个萌发孔。宿萼表皮非腺毛2-3细胞,顶端细胞的基部稍粗,壁有疣状突起。星状毛基部2细胞,单列,顶端2细胞各2分叉,成4叉状,每分叉长250-500μm。内果皮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果皮纤维上下层纵横交错排列。草酸钙簇晶直径12-24μm,存在于果皮细胞中。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果皮细胞长方形,壁厚,密波状弯曲,内含砂粒状硅酸盐结晶;气孔特异,保卫细胞壁放射状增厚。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斜方形,排列紧密。几丁质皮壳碎片淡黄棕色,半透明,密布乳头状或短刺状突起。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