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假荆芥、假苏、山藿香、小荆芥、西藏土荆芥、樟脑草、荆芥、似荆芥 |
汉语拼音 | xin ye jing jie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唇形科植物心叶荆芥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心叶荆芥,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四棱形,基部木质化,被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7-3cm;叶片卵状或三角状心形,长2.5-7cm,宽2.1-4.7c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盯粗圆齿,两面被短柔毛。聚伞花序二歧状分枝;小苞片短于花萼筒状,长约6mm,外面被白色短毛,萼齿5,后齿较长,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长约7.5mm,外面被白色柔毛,上唇短,先端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4,后对较长,内藏;子房4裂,无毛,柱头2裂;花盘杯状,4浅裂。小坚果卵形,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丛中,亦有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7-9月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挥发油含多种成分:假荆芥酸(nepetalic acid),假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假荆芥酐(nepetaic anhydride),9-表假荆芥内酯(9-epinepetalactone),二氢假荆芥内酯(dihydronepetalactone),异二氢假荆芥内酯(isodihydronepetalactone),假荆芥酮酸甲酯(methyl nepetonate),异假荆芥内酯(isonepetalactone),丁香油酚(eugenol),5,9-去氢假荆芥内酯(5,9-dehydronepetalactone),4αS,7S,7αR-假荆芥酰胺(4αS,7S,7αR-2-nepetalactam),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八氢-4,7-二甲基-1-氧代环戊烷[C]吡喃-3-基)假荆芥酰胺[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octahydro-4,7-dimethyl-1-oxocyclopenta[C]pyran-3-yl)nepetalactam]和假荆茶酸甙(nepetariaside)。 叶含咖啡酰丙醇二酸(caffeoyltartronic acid),假荆芥内酯甙(nepetaside),猕猴桃碱(actinidine),1,5,9-表去氧马钱子甙酸(1,5,9-epideoxyloganic acid)。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含挥发油,可作芳香剂或驱风剂,咀嚼其叶,可治牙痛。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疏风清热;活血止血 |
功效分类 | 疏风清热药;活血止血药 |
主治 | 外感风热;头痛咽痛;麻疹透发不畅;吐血;衄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Nepeta cataria L. |
科属分类 | 唇形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