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穿山龙
|
汉语拼音 |
sai jing ga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葫芦科植物锤瓜的块根。
|
动植物形态 |
棒锤瓜,攀缘草本。茎细长,多分枝,具纵棱和槽,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卷须细长,疏被短柔毛,近先端2歧。叶柄长1.5-2cm;叶片膜质或薄纸质,鸟足状,具5小叶,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7-14cm,宽3-5.5cm,侧生叶较小,先端渐尖,基部钝,有时还具腺体,全缘,上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短柔毛,余无毛,侧脉4-5对,弧曲上升。花具雄异株;雄花排列成腋生的圆锥花序,金字塔形,多分枝,长20cm,主轴和侧轴均细,具纵条纹,侧轴基部还具鸟足状5小叶,花梗毛发状,长5-8mm,疏被短柔毛状的红色腺体,小苞片钻状披针形,长1-2mm,密被短柔毛,花萼筒短,5深裂,先端急尖,外面疏被长硬毛状柔毛,花冠辐状,白色,5深裂,先端急尖,外面密被短柔毛,雄蕊5,分离,花丝外弯;雌花组成较小的圆锥花序,花萼、花冠同雄花,子房近圆柱形,长约10mm,被短柔毛,花柱3,柱头2裂。蒴果圆柱形,长4-6cm,径约1.5-2cm,绿色,具短柔毛,先端截形,基部钝,成熟时先端开裂,内含种子多数。种子狭卵形,边缘具5-7个粗尖齿,黄褐色,长10mm,宽6mm,中央突起,边缘具5-7个粗尖齿,黄褐色,长10mm,宽6mm,中央突起,具皱折,先端具1膜质长约10mm的翅。花期9-11月,果期11 月至翌年4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常生于海拔550-840(-1600)m之间的山坡沟谷雨林或次生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藤蔓枯萎前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涩;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止痛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止痛药
|
主治 |
菌痢;肠炎;胃炎;咽喉炎;腮腺炎;牙周炎;暴发火眼;扁桃体炎;高热;尿路感染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每次0.6-1.2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Neoalsomitra integrifoliola(Cogn.)Hutch.[Hemsleya henryi Cogn.]
|
科属分类 |
葫芦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