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扭果黄堇、断肠草 |
汉语拼音 | she guo huang ji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罂粟科植物蛇果黄堇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蛇果黄堇,草本,高15-100cm,无毛。主根圆锥形,根茎顶部覆有叶柄残基。茎直立,通常具紫色棱翅,多分枝。基生叶数枚,具长柄,花时枯萎;茎生叶互生,长达20cm,叶柄扁阔呈鞘状,叶片轮廓狭卵形,长达14cm,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9或11枚,具短柄,末回裂片5或7枚,无柄,羽状深至浅裂,小裂片披针形至倒卵形,先端裂片常不裂,具缺刻或粗齿。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10-30cm,花多而密;苞片钻形,长2-5mm;花梗长5-7mm;萼片三角形,边缘具小齿;花冠淡黄色至黄绿色,长9-12mm,弧形上弯或平展,占外轮上花瓣全长的1/3,内轮花瓣上部红紫色;子房条形,柱头马鞍形,先端短柱状4裂。蒴果下垂,条形,长1.5-2.5cm,不规则波状弯曲。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100-4000m的山地林下、沟边草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左旋蛇果黄堇碱(ophiocarpine),左旋四氢小檗碱(canadine),小檗碱(berberine),左旋紫堇杷明碱(corypalmine),山缘草碱(adlumine),隐品碱(cryptopine),左旋金罂粟碱(stylop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去甲氧化白毛茛分碱(noroxyyhydrasinine),左旋异紫堇杷明碱(isocorypalm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紫堇杷灵(corypalline),去氢碎叶紫堇碱及其氯化物,去氢紫堇杷灵及其氯化物,胆碱(choline)及其氯化物,小檗碱氯化物,黄连碱氯化物(coptisinechloride),13β-羟金罂粟碱(13β-hydroxy-stylopine),黄连碱、左旋蛇果黄堇碱-N-氧化物(ophiocarpine-N-oxid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及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等生物碱。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散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方一:热衮巴、短管兔耳草、渣训膏、蛇果黄堇、文冠木、锦鸡儿、甘青青兰。 方二:余甘子,木香、石榴、哇夏嘎、芫妥,甘青青兰,绿绒蒿、紫堇、尕架,鹫粪、荜茇,齐当嘎,豆蔻。 |
药性 | 味苦;辛;性温;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活血止痛;祛风止痒 |
功效分类 | 活血止痛药;祛风止痒药 |
主治 | 跌打损伤;皮肤瘙痒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热衮巴、短管兔耳草、渣训膏、蛇果黄堇、文冠木、锦鸡儿、甘青青兰。共研细末。治血热病、头痛、胸闷、目赤。 方二:余甘子15g,木香、石榴、哇夏嘎、芫妥各100g,甘青青兰120g,绿绒蒿、紫堇、尕架各80g,鹫粪(煅)、荜茇各50g,齐当嘎70g,豆蔻40g。共研细粉,用水泛丸,褐黑色,每丸重0.3g,气微香、味酸、苦。用于培根木布病引起的肝胃气滞、脘痛腹胀、大便干燥,腹痛。一次4~5丸,一日2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载,不产哇夏嘎的地方,可用那冬赛果代替。让钧多吉说:耶冬赛果清热。叶、花状如当日丝哇(高山紫堇),花黄色,茎方形,中空,较长,味苦。茎断枝一端放入热血中,热血能沿茎上升到另一端。 |
药物应用鉴别 | 可做耶冬赛果代用品的尚有草黄堇c.straminea Maxim.、多茎天山黄堇C.capnoides(L.)Pers.var.tibetica Maxim.、赛北紫堇C.Impatiens(Pall.)Fisch.和灰绿黄堇C.adunca Maxim.、曲瓣紫堇C.laucheana Fede等本属多种植物。亦作本品入药。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orydalis ophiocarpa Hook.F.et Thoms.[C.streptacarpa Maxim.] |
科属分类 | 罂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