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盔状黄芩
|
汉语拼音 |
dou guan huang qin
|
英文名 |
Galericulate Skullcap
|
药材基原 |
为唇形科植物盔状黄芩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盔状黄芩,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茎直立,高35-40cm,中部以上多分枝,下部常无叶。叶对生;叶柄长2-7mm,腹凹背凸,背面密被短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6cm,宽0.8-3cm,自茎下向上渐变小,先端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短柔毛,侧脉约4对。花单生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一侧向;花梗长约2mm,密被下曲短柔毛,近基部有一对线形的小苞片;花期花萼长约3.5mm,盾片着生在萼筒中部稍下文,果时花5mm,盾片直伸;花冠紫色,紫蓝至鉴色,长约1.8cm,外被具腺短柔毛,冠筒基部微囊状,向上渐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圆形,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均内藏,前对较长,具能育半药,后对较短,具全药;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坚果黄色,三棱状卵圆形,径约1mm,具小瘤突,腹面中央具果脐。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新疆。
|
生态环境 |
生于水沟旁冲积地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散瘀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主治 |
热淋;血淋;肠痈;肝炎;癌肿;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痛,利尿消肿。用于尿道炎、肝炎。跌打损伤,疮痛肿毒。
|
考证 |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Scutellaria galerioulata L.
|
科属分类 |
唇形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