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刺黄芩、老鼠刺、黄檗刺、小黄檗刺、猫儿刺、三颗针 |
汉语拼音 | xiao huang lian ci |
英文名 | root of Soulie Barberry |
药材基原 | 为小檗科植物锥花小檗的根及茎枝。 |
动植物形态 | 锥花小檗,半常绿或落叶灌木,高可达3m。枝条棱显著,幼枝微有柔毛,老枝无毛棕黄色,具多数黑色疣点,刺三分叉,长8-20mm,细瘦。叶几无柄,近革质,4-15个簇生;叶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8-25mm,宽4-11mm,先端圆形,有短尖,基部渐狭,叶中部以上边缘具3-8个疏生刺状锯齿,齿距2-3mm,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灰色,有白偻,两面网脉显著。花多数,密生成无梗的短圆锥花序,花序直立,长1-2.5cm,有花10-30朵,花浅黄色,直径约6mm;萼片长约3.5mm;花瓣倒卵形,内轮花瓣先端微凹,基部有短爪;子房有胚珠2。浆果椭圆形或球形,长6-7mm,成熟时灰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500m的山谷灌丛中或山坡林缘。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秋季采收根和茎枝,刮去粗皮,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小檗碱(berberine)等生物碱。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消肿药;止痛药 |
主治 | 湿热泻痢;火眼肿痛;热淋,带下;痈肿疮毒;湿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9汤,6-1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Berberidis souliean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 |
科属分类 | 小檗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