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野漆树叶。
|
汉语拼音 |
mu la shu ye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漆树科植物木蜡树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木蜡树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m。幼枝和冬芽被黄褐色绒毛,树皮灰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7-13,稀7对,叶轴和叶柄圆柱形,叶柄长4-8cm;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卵状或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不对称,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有短柔毛或近无毛,下面密被黄色短柔毛;侧脉15-25对,两面突起,细脉在叶背略突。圆锥花序腋生,长8-15cm,密被锈色绒毛,总梗长1.5-3cm;花黄色,小,单性异株;花梗长1.5mm,被卷曲微柔毛;花萼及花瓣均5;雄蕊5,花丝线形,花药卵形;花盘无毛;子房球形,1室,花柱3。核果偏斜扁圆形,压扁,长大于宽,长约8mm,宽6-7mm,外果皮薄,具光泽,无毛,成熟时不裂,中果皮蜡质,果核坚硬。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400-2300m的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温;有小毒
|
归经 |
|
功效 |
祛瘀消肿;杀虫;解毒
|
功效分类 |
祛瘀消肿药;杀虫药;解毒药
|
主治 |
跌打损伤;创伤出血;钩虫病;疥癣;疮毒;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撒。
|
用药禁忌 |
对漆过敏者及孕妇慎用。 《福建药物志》:“本品易引起过敏。孕妇及燥热体质者忌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根据《浙江药用植物志》记载,与木蜡树功效相同的尚有毛漆树 Toxicodendron trichocarpun (Miq.)O. Kuntze[Rhus trichocarpe Miq.]又名:臭毛漆树、山黄漆《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刺果漆《贵州植物志》。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Toxicodendron sylvestris(Sieb.etZucc.)O.Kuntze[Rhussylve streSieb.et Zucc.]
|
科属分类 |
漆树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