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san ye cha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无患子科植物波叶异木患的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波叶异木患 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小枝有透镜状、稍密集的皮孔,被短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6-12.5cm;顶生小叶长圆状披针形,长8-22cm或更长,宽3.5-7.5cm,先端尾状长尖,基部楔形,侧生的较小,卵形,两侧不对称,边缘有浅波状锯齿,上面沿中脉被毛,背面近无毛,小叶柄长5-15mm;侧脉约10对,两面突起,总状花序,主轴不分枝,比叶长,有时与叶柄近等长或稍长,花序轴顶端常俯垂,总花梗长1.5-2.5cm;花瓣狭楔形,鳞片深2裂;花盘近无毛;花丝下部被长柔毛。果近球形,直径7-8mm,红色。花期8-9月,果期9-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林中或灌丛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采收全株,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淡;平 |
归经 | |
功效 | 祛风除湿;解毒散瘀 |
功效分类 | 祛风除湿药;解毒散瘀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跌打骨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llophylus caudatus Radlk.[A.racemosus auct.non(L.)Radlk.] |
科属分类 | 无患子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