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lei gong ju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白花菜科植物雷公橘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雷公橘 藤本或灌木,高3-6m,新生枝密被锈色短绒毛,枝有外弯的小刺,茎上多刺。叶幼时膜质,密被锈色短绒毛,老时革质或亚革质,无毛,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3cm,宽2-6cm,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向下渐狭延成叶柄,先端常缢缩而渐尖,尖头长约1cm;侧脉5-7对,两面均凸起,网状脉明显。花蕾球形,密被易脱落的锈色短绒毛;花2-5朵排成一短纵列,腋上生,启下向上花梗长约1-1.8cm;萼近相等,广卵形,先端急尖,长5-6mm,宽约3mm,内外均被短绒毛,后变无毛,边缘有纤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7-10mm,宽2.5-3mm;子房卵形,长约lmm,1室,胎座2,每胎座约5-6个胚珠。果球形,直径8-15mm,成熟时黑色或紫黑色,表面粗糙;种子1-5颗,种皮平滑,褐色,长5-7mm,宽4-5mm,高3-4mm。花期1-4月,果期5-8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石山灌丛或疏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酸;涩;温;有小毒 |
归经 | |
功效 |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
功效分类 | 通经活络药;消肿止痛药 |
主治 | 风湿关节痛;跌打扭伤肿痛及胃痛;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饮。外用:适量,浸酒搽。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apporis membranifolia Kurz.[C.viminea Hcok.f.et Tboms.] |
科属分类 | 白花菜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