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南竹叶、天竹叶。 |
汉语拼音 | nan tian zhu ye |
英文名 | leaf of Common Nandina, leaf of Heavenly Bamboo |
药材基原 | 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南天竹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红。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cm,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闻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为红色。花成大型圆锥花序,长13-25cm,花直径约6mm,萼片多数,每轮3片,内两面三刀轮呈白色花瓣状;雄蕊6,离生,花药纵裂;子房1室,有2个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mm,内含种子2颗,种子扁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 |
生态环境 | 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院。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四季均可采叶,洗净,除去枝梗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最末的小羽片有小叶3-5枚;小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1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或红色。革质。气微,味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南天竹叶含微量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嫩叶含维生素C,南天竹氰甙(nandinin),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南天竹甙(nantenoside)A、B。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性寒 |
归经 | 肺;膀胱经 |
功效 | 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止咳药 |
主治 | 肺热咳嗽;百日咳;热淋;尿血;目赤肿痛;疮痈;瘰疬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烂涂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广西中药志》:治目赤肿痛,疟疾,跌打。 2.《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止咳。治血尿,百日咳。 |
考证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
科属分类 | 小檗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