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清骨凤、猫耳朵、穿地节、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黄木香、白面风、兔子耳、毛风草、猴耳草。 |
汉语拼音 | xun gu feng |
英文名 | Wooly Datchmanspipe Herb, Herb of Wooly Datchmanspipe |
药材基原 | 为马兜铃科植物寻骨风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寻骨风 多年生草质藤本。根细长,圆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长绵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密被白色长绵毛。叶片卵形、卵状心形,长3.5-10cm,宽2.5-8cm,先端钝圆至短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广展,弯缺深1-2cm,边全缘,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长绵毛,基出脉5-7条。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5-3cm,直立或近顶端向下弯;小苞片卵形或长卵形,两面被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而狭,外面密生白色长绵毛;檐部盘状,直径2-2.5cm,内面无毛或稍微柔毛,浅黄色,并有紫色网纹,外面密生白色长绵毛,边缘浅3裂,裂片先端短尖或钝,喉部近圆形,稍呈邻状突起,紫色;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密被白色长绵毛;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珠笔柱形,密被白色长绵毛;合蕊柱裂片先端钝圆,边缘向下延伸,并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状或椭圆状倒卵形,具6条呈波状或扭曲的棱或翅,毛常脱落,成熟时自先端向下6瓣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花期4-6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低山草丛、山坡灌丛及路旁。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5月开花前采收,连根挖出,除去泥土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约2mm,少数达5mm。表面棕黄色,有纵向纹理,节间纹理,节间长1-3cm。质韧而硬,断面黄白色。茎淡绿色,直径1-2mm,密被白色绵毛。叶皱缩卷曲,灰绿色或黄绿色,展平后呈卵状心形,先端钝圆或短尖,两面密被白绵毛,全缘。质脆易碎。气微香,味苦、辛。全草以叶色绿,根茎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棕色,有多细胞非腺毛。粗的根茎有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个相聚,石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环状。维管束3-8个放射状排列,大小不等。束间形成层明显。导管直径20-105μm。皮层偶见近圆形或长圆形的石细胞,直径50-64μm,壁较厚;髓部有近圆形木化细胞,壁略厚。本品薄壁细胞含簇晶,直径8-60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根茎含有尿囊素(allantoin),马兜铃内酯(aristolactone),绵毛马兜铃内酯(mollislact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9-乙氧基马兜铃内酰胺(9-ethoxyaristololactam)和9-乙氧基马兜铃内酯(9-ethoxyaristo-lactone)。 茎叶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和D,香草酸(vanillicacid),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lactam),6-甲氧基马兜铃内酰胺(6-methoxyaristololactam),棕榈酮(palmitoe),正三十醇(n-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和硬脂酸(stearic acid)。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取本品1g,加10%氨水浸泡过液,滤过。滤液加稀盐酸,酸化后,用乙醚萃取,乙醚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作试样溶液,以马兜铃酸A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苯-丙酮-甲醛(8:2:0.5)展开,日光下马兜铃酸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显黄绿色荧光。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的作用: 绵毛马兜铃挥发油及提出的总生物碱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非生物碱部分无效,冷浸剂经乙醇沉淀1次所得的制剂对蛋清性及甲醛性关节炎均有效果,但如沉淀两次,并经高压灭菌者即失去作用。 2.抗肿瘤作用: 全草的粉末混于饲料中喂食小鼠,对艾氏腹水癌和腹水总细胞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艾氏癌皮下型瘤亦有明显效果。煎剂内服也有效。经初步分析,有效成分似能溶解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氯仿,受热不被破坏。 |
药理学 | 小鼠每天服煎剂15及30g/kg,连服7天,未见异常。但用含10%全草粉的饲料喂养之小鼠,体重有降低,可能因饲料量不足所致。家兔每天灌服煎剂5g/kg,连服24天,未见异常,尿内也未发现蛋白质,红、白细胞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别。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1.配海风藤,祛风通络,用于风寒湿痹,疼痛拘挛症。 2.配秦艽,祛风除湿通络力增,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 |
药性 | 辛;苦;平 |
归经 | 肝;胃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
功效分类 | 祛风药;通络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拘挛;脘腹疼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乳痈及多种化脓性感染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20g;或浸酒。 |
用药禁忌 | 《饮片新参》:阴虚内热者忌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1.寻骨风酒(《南京民间草药》),主治筋骨疼及肚痛。2.治风湿关节痛方(《江西民间草药》),主治风湿关节痛。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饮片新参》: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 2.《南京民间药草》:全草浸酒服,治筋骨痛及肚痛。 3.《江西民间草药》:治疟疾,风湿关节痛。 |
考证 |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
药物应用鉴别 | 寻骨风和桑枝均性平,味苦,入肝经,祛风利关节,而用于治疗筋骨关节风湿痹痛,且寒热皆可应用。但桑枝尚有利水之功,可行水退肿而治浮肿,脚气等,寻骨风则无此作用。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 |
科属分类 | 马兜铃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