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玉黄、月黄。 |
汉语拼音 | teng huang |
英文名 | Gamboge |
药材基原 | 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树脂。 |
动植物形态 | 藤黄 常绿乔木,高约15-18m。小枝四棱形。单叶对生,几无柄;叶片薄革质,阔披针形,长9-1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或为聚啊伞花序;两性与单性花黄存;花绿白色,无梗;萼片5,花瓣5;雄花通常2-3朵簇生,雄蕊多数,花丝短,花药1室,横裂;雌花具退化雄蕊12枚,其基部合生而环绕子房周围,子房上位,平滑无毛,柱头盾形,为不整齐之裂片或瘤块,4室。浆果,径约2cm。种子4颗。花期11月,果熟期次年2-3月。 |
资源分布 | 现我国广东、广西有引种栽培。 |
生态环境 | 原产柬埔寨及马来西亚,印度、泰国、越南亦产。 |
药用植物栽培 | 野生 |
采收和储藏 | 在开花之前,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简,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可。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棕红色或橙色,外被黄绿色粉霜,可见纵条纹。质硬脆,较易击碎,破面有空隙,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味辛,有毒。以半透明、色红黄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藤黄树含藤黄酸(gambogic acid),别藤黄酸(allogambogic acid),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制藤黄: 1.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人,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内,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内,隔水加热,蒸至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 2.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内,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煎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内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内再煎,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叶半斤煎法,去渣) 3.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铜锅内,加水同煮5-6小时,去山羊血晾干。(每藤黄1斤,用鲜山羊血半斤)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其种子衣中的色素--藤黄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10000;对若干真菌、草分支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豹,对大肠杆菌亦无效闭。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色葡韵球菌的作用。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藤黄索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特别是β-及γ-藤黄素效力较强。抗原虫与抗菌作用,并不平行。α1-及γ-藤黄素在各方面(如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之能力、对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在血清或金属离干存在时的反应、对热及酸碱度的稳定性等)皆与α2-及β-藤黄素相似。 2.其他作用与毒性:β-及α1-藤黄索在超过治疗量时可引起小鼠腹泻(β-藤黄索致泻力更强)。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mg/kg)为:α1-及γ-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腹腔注射分别为87.1及77.18;静脉注射分别为108.4及108,这些数值与α2-及β-藤黄素的毒性栖差甚微。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酸;涩;凉;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消肿;攻毒;止血;杀虫;祛腐剑疮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消肿药 |
主治 | 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癣;顽癣;跌打肿痛;创伤出血及烫伤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督涂。内服:0.03-0.06g,入丸剂。 |
用药禁忌 | 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一切痈肿:雄黄、胆矾、硼砂、藤黄、铜绿、皮硝、草乌各一两,麝香二钱。为细末,和瞻酥为条浓口笔管大,金箔为衣,用时以醋磨浓,新笔蘸药,涂(肿)毒四围。数次愈。(《祝穆试效方》一笔消)②治一切无名肿毒:藤黄四两,自蜡八两,小磨麻油十二两。先将油煎熟,将成珠,入水不散,再加黄、白搅习,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临用摊贴。(王玷桂《不药良方》风气膏)③治一切无名肿毒,及对口发背:滴花烧酒,磨藤黄敷,不住手敷之。(《救生苦海》消毒方)④治跌打损伤,肿毒危重之症,内服外敷皆效:牛黄、冰片各二钱半,阿魏、雄黄各一两,生大黄、乳香、没药、 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二两。各研细末,以山羊血五钱,拌晒干透,再磨为粉,加藤黄二两,隔水煮透,去净浮腻,丸如英实大,晒干忌火烘,以黄蜡为壳包裹。临用以一丸,陈酒送服。(《外科全生集》)⑤箍毒:五倍子(略焙)一两,藤黄四两,桐青少许,小粉(炒)八两。作锭,用时醋磨涂。(《类证活人书》)⑥治一切顽癣:鸡脚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分。为细末,菜油调涂患处,七日匆洗浴。(《纲目拾遗》五黄散)⑦治额痢头:藤黄一钱,枯矾一钱,轻粉五分,明雄五分。共研细末,用麻油四两,黄白蜡各三钱,熬桔收冒。先剃净头发,后用明矾、川椒各一钱五分,煎水洗净患区,最后涂上药膏,每日涂一次,至愈为止。〔《江苏中医》(5):27,1961〕⑧治刀斧木石伤及汤火伤,竹木刺入肉,一切诸伤:真麻油一厅,藤黄八两,自蜡八两。先将油人铜锅,次将藤黄捶碎熬透。以麻布滤去渣,加入自蜡,至滴水成珠为度,贮磁罐。其冒夏老冬嫩为宜。敷之即能止疼、止血、收口取效。(《纲目拾遗》神效膏)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本经逢原》: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虫牙院齿,点之即落。毒能损骨,伤肾可知。 2.《得宜本草》:服藤黄药,忌吃烟。摈三黄宝蜡丸、黎峒丸,惧用藤黄,以其善解毒也。有中藤黄毒者,食海蟹即解。 3.《海药本草》:主牙蛀齿,点之便落。 4.《纲目拾遗》:治痈疽,止血化毒,敛金疮,亦能杀虫。 5.《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剂,治绦虫及水肿。 |
考证 | 出自《海药本草》。 1.《海药本草》:按《广志》云,藤黄出鄂、岳等州诸山崖,其树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草。摇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 2.《纲目》: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溉之麻入。招局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以刀砍树枝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广志》)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3.《百草镜》:藤黄出外洋及粤中,乃藤脂也。以形似笔管者良,大块者名中屎藤黄,不佳。人药取色撇纯明看,用水蒸化,源去渣,盛瓷器内隔水煮之,水少时再添,煮于,以帛扎瓷器口,埋土中,七日取出,如此七次,晒干用。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Garcinia hanburyi Hook.f. |
科属分类 | 藤黄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