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ma mei tiao ye
|
英文名 |
leaf of Pale Bittersweet
|
药材基原 |
为卫矛科植物粉背南蛇藤Celastrus hypoleucus (Oliv.)Warb.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粉背南蛇藤 藤状灌木,高可达5m。小枝幼时被白粉。单叶互生;叶柄长1-1.5cm;叶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6-14cm,宽3-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细齿,背面被白粉,脉上有时有疏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长6-12cm,腋生花序短小,有花3-7朵,花梗中部以上有关节;花白色,4数,单生;雄花有退化子房;雌花有短花丝的退化雄蕊,子房具细长花柱,柱头3裂。果序顶生,长而下垂;腋生花多不结实。蒴果球状,橙黄色,疏生,具长梗,果皮裂瓣内侧有红色斑点。种子黑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地丛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夏季采收,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叶含山奈甙(kaempferitrin),山奈酚-7-鼠李糖甙-3-葡萄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3-glucoside),槲皮素-3-鼠李糖甙-7-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7-glucosid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平
|
归经 |
脾;肝经
|
功效 |
止血生肌
|
功效分类 |
止血药;生肌药
|
主治 |
刀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麻妹条叶捣绒,包患处。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贵州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elastrus hypoleucus (Oliv.)
Warb.
|
科属分类 |
卫矛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