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臭常山、臭苗、大山羊、栀子黄、和常山、大骚羊、胡椒树根。 |
汉语拼音 | chou shan yang |
英文名 | Root of Japanese Orixa |
药材基原 | 为芸香科植物日本常山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日本常山 落叶灌木,高可达3m。枝条暗褐色,平滑,嫩枝绿色,疏被白色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10mm;叶片菱状卵形至卵状椭 圆形,长3-17cm,宽2-9cm,先端渐尖或具钝尖头,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具细钝锯齿,嫩时被毛,薄纸质或膜质,具黄色半透明的腺点,发恶臭。花单世,雌雄异株,黄绿色;雄花序总状,腋生,长2-4cm,花柄基部有1宽卵形的苞片;萼筒基部有对生卵形小苞片2,萼片4,卵形,基部愈合;花瓣4,有透明腺点;雄蕊4,较花瓣短,与花瓣互生;雌花单生,具退化雄蕊4;子房上位,花盘四角形,心皮4,花柱短,柱头4裂。蓇葖果,二瓣裂开。种子 黑色,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野,也有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9-11月采收,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较粗大,表面栓皮淡灰黄色,有时现细裂纹,栓皮脱落处现类白色。断面灰白色。气特异、味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臭山羊根皮含和常山碱(orixine),香草木碱(kokusagine),和常山环碱(orixidin),香草木宁碱(kokusagi- nine),茵芋碱(skimmianine),去甲基和常山碱(nororixine),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月芸香酮碱(lunidonine),异普拉得斯碱(isoplatydsmine)和前茵芋碱(preskimmianin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辛;性凉 |
归经 | 肺;胃;肾;大肠经 |
功效 | 疏风清热;行气活血;解毒除湿;截疟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解表药;行气药 |
主治 | 风热感冒;咳嗽;候痛;脘腹胀痛;风湿关节痛;跌打伤痛;湿热痢疾;肾囊出汗;疟疾;无名无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风热汗闭:臭山羊末一钱。烧酒吞服。服后盖被,使其发汗。②治胃气痛:臭山羊五钱。煎水服。③治风湿关节肿痛:臭山羊炕干研末。每次一钱,用酒吞服。④治瘰疬:臭山羊末,调甜酒敷患处。(选方均出《贵州草药》)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 李承祜《药用植物学》:解热,祛痰。 2.《贵州民间方药集》:有解热,驱风,表寒,发汗,催吐作用。治摆子,外治无名肿毒。 3.《贵阳民间药草》:清风热。治咳嗽,喉痛,牙痛,湿热痢,肾囊出汗,百日咳。 4.《贵州草药》:调气镇痛,清热利湿,软坚宁神。 |
考证 | 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Orixa japonica Thunb. |
科属分类 | 芸香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