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红土子草、红清酒缸、过路清、蚍子草、路边青。
|
汉语拼音 |
hong tu zi
|
英文名 |
Herb of Szechwan Podocarpium
|
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四川山蚂蝗的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四川长柄山蚂蝗 小灌木,高约1m。叶柄有疏毛;托叶狭技针形,先端急尖;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披针形,长4.5-7cm,宽l-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侧生小叶较小,上面无毛,下面叶脉疏生长毛。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苞片似托叶,花时脱落;花萼宽钟状,萼齿三角形,下唇3齿不明显,疏生长毛;花冠紫色,长约5mm,旗瓣与翼瓣近等长,龙骨瓣稍短;雄蕊10,单体。荚果有2荚节,半倒卵状三角形,长6-8mm,宽约5mm,疏生短柔毛。花期8-9月,果期 9-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600-1400m的山地灌木林中或草坡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了采收全草,鲜用或切段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茎桂圆柱形,直径1-1.5cm,具纵棱,表面被柔毛或无柔毛。可见三出复叶,小叶片狭披针形,顶生小叶较大,长4.5-7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边缘微带波状,表面枯绿色,下表面有疏毛茸。有时可见花序或荚果,荚果长约1.4cm,宽约5mm,背部弯曲,有2节,节深凹达腹缝线,表面具被带钩的小毛。气微,具豆腥气。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平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清热截疟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主治 |
潮热;疟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打烂和面蒸饼。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治疟。打烂,面粉调,蒸饼服。
|
考证 |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odocar pium pldocarpum (DC.)Yang et Huang var .szechuenense (Craib)Yang et Huang [Desmodium szechuenense(Craib)A.K.Schindl.]
|
科属分类 |
豆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