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乌棒子、倒莲花、三岔子、土八爪、气籽红山桂、木本远志、野桂花。 |
汉语拼音 | shui huang yang mu |
英文名 | Root of Caudate Milkwort |
药材基原 | 为远志科植物尾叶远志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尾叶远志 灌木,高1-3m。多分枝,小枝圆柱形,具纵槽及棱,幼技顶端被金黄色短柔毛,不久即脱落。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上 面具槽;叶近革质,大部分螺旋状紧密排于枝端,长圆形至倒披针形,稀倒卵状披针形,长3-12cm,宽1-3cm,先端尾状渐尖或细尖,基部渐狭至楔形,全缘,稍反卷,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在上表面凹陷;侧脉7-12对。花两性,总状花序顶生,多数密集成聚伞花序状或圆锥花序,长2.5-7cm,被紧贴短柔毛;花长5-8mm,花梗长1-1.5mm,无毛,具小苞片3枚,早落;萼片5,果时早落,外面3枚小,卵形,具缘毛,里面2枚大,花瓣状,无缘毛;花瓣3枚,白色、黄色至紫色,侧生花瓣与龙骨瓣于3/4以下合生,龙骨瓣长5mm,先端背部具一盾状鸡冠状附属物;雄蓝8枚,花丝长4mm,3/4以下连合成鞘,花药卵形;子房压扁,倒卵形,基部具杯状花盘,花桂由上向下逐渐增粗,并弯曲,柱头生于下裂片内。蒴果长圆状倒卵形,长达8mm,直径约4mm,先端微凹,基部渐狭,具杯状环,边缘具狭翅。种子广椭圆形,棕黑色,长约1.5mm,直径约1mm,密被红褐色长毛,靠种脐端具1棕黑色突起。花期11月至翌年5月,果期5-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长于海拔1000-2100m的山林下、浅山沟、溪边荫湿处。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冬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褐色,有纵皱纹。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甘。 |
中药化学成分 | 根皮、茎皮合乌棒子甙(wubangziside)A、B、C,优呫吨酮(euxanthone),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β-D-hlucoside),杧果甙(mangiferin)。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其25%煎剂在体外对几种呼吸道常见致病及非致病细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皆有抑制作用(琼脂平板挖孔法)。根茎所含黄酮甙可能为主要的抗菌及平喘成分,而皂甙、鞣质具祛痰镇咳作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微苦;性凉 |
归经 | 心;肝;肾经 |
功效 | 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渗湿利尿药 |
主治 | 咽喉肿痛;湿热黄疸;支气管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贵州草药》:清热利湿,通淋。治黄疸肝炎,血尿。 2.《贵州药植目录》:治哮喘。 |
考证 | 出自《贵州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olygala caudata Rehd.et Wils. |
科属分类 | 远志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