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大风草、爬山姜、断骨粘、宝剑草、光石韦、大石韦、岩姜七、鸡足莲、大叶包针
|
汉语拼音 |
da wa wei mo ye xing jue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水龙骨科植物膜叶星蕨带根茎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50-80cm。根茎粗壮,横生,被阔披针形鳞片、渐尖头,近全缘。叶近生;叶柄长1-2cm,淡棕色;叶片膜质或薄纸质,阔披针形至椭圆披针形,长50-80cm,中部最宽可达14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狭翅,几达叶柄基部,全缘或略呈波状;侧脉明显,两面均隆起,近平展,横脉在每对侧脉之间有4-6条。孢子囊群小,背生于小脉连结处,不规则地满布于各侧脉之间。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000m左右的山谷溪旁阴湿地或岩石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尿;散瘀消肿;止血
|
功效分类 |
清热利尿药;散瘀消肿药;止血药
|
主治 |
膀胱炎;尿道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疔疮痈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以“大风草”为名,云:“大风草,石韦之类,而叶长尺许,薄脆,横直纹,皆类蕉叶,背有白绿点。盖无风自摇者。”所述及附图,其原植物与本品相符。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Microsorium membranaceum(Don)Ching[Polypodium membranaceum Don]
|
科属分类 |
水龙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