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san zhi qia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水龙骨科植物胃叶线蕨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40-65cm。根茎长而横生,密被褐黑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先端长渐尖,边缘有小齿。叶远生;叶柄长15-40cm,淡棕色,上部有狭翅,疏被鳞片;叶片草质,阔披针形或戟形,长13-25cm,基部宽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有一对平展的披针形裂片或边缘条裂为2-6对不规则的裂片,少为单叶,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沿叶脉和叶轴疏被鳞片,基部长下延;裂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4.5-9cm,宽8-18mm,有时基部不裂而为阔楔形,全缘或浅波状;羽状侧脉明显,略斜展,小脉网状,在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网眼,内藏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网脉上,在每对侧脉之间排成1行,连续或偶有中断;无囊群盖。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300-6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微苦;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外伤感染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olysis hemitoma(Hance)Ching[Polypodium hemitoma Hance] |
科属分类 | 水龙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