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骨碎补、山知母
|
汉语拼音 |
shi yan j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骨碎补科植物中国骨碎补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达40cm。根茎长而横生,连同叶柄密被深棕色、基部卵形、上部长钻形边缘有睫毛的鳞片。叶远生;叶柄长约15cm,棕禾秆色,向上光滑;叶片厚纸质,五角形,长与宽约18-22cm,先端渐尖而有浅齿,基部心脏形,三回羽裂;羽片约10对,下部的柄长4-6mm,基部1对最大,三角形,长10-12cm,宽8-10cm;向上羽片渐缩小,先端短渐尖,基部偏斜;一回小羽片8-10对,有短柄,基部下侧1片特大,长圆状披针形,长5-6cm,宽2.5-3cm,急尖头,羽状深裂至有狭翅的小羽轴;末回小羽片约6对,无柄,基部1对较大,长圆形,圆钝头,基部斜楔形,下侧下延;叶脉羽状分叉,斜向上。孢子囊群位于全部羽片上,背生于小羽片的上部近缘处,每裂片钝齿通常1个;囊群盖管状,红棕色,先端截形。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附生于海拔500-1400m的山谷、溪流旁岩石上或树干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多在4-8月挖取,洗净,除去附叶、须根,鲜用,或晒干后用火燎去毛茸。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温
|
归经 |
|
功效 |
壮筋骨;强腰膝;止痢
|
功效分类 |
壮筋骨药;强腰膝药;止痢药
|
主治 |
跌打损伤;筋骨疼痛;久痢;小儿疳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avallia sinensis(Christ)Ching[D.solida(Forst.)Sw.var.sinensis Christ]
|
科属分类 |
骨碎补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